福特與大豆
文/郭立昌
亨利福特說:「如果要農民當我們的客戶,我們要先當他們的客戶,買他們的東西,讓他們能夠買我們的汽車。」(Henry Ford said: "If we want farmers to be our customers, we
have to be their customers first and purchase their products so that they can
buy our cars.")
● 前言
今天查考舊資料時,看見一張「福特天蠍星」(Scorpio)的照片。1998年花了一百多萬元購買了一部「福特天蠍星」,由於四海奔波,隨時準備出國,跑完北半球,再跑南半球,所以大多數時間車子都放在車庫,買了幾年開不到
提起福特汽車,必須探討「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1947)其人。少年時喜歡看《美國偉人傳記》,亨利福特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老實說,汽車並非福特的發明,他卻能透過創造「非技術性勞力」的工作機會,關心員工福利、客戶的收入及社會關懷,創新製程以降低成本,使得大家「買得起」他的汽車。研究的結果,「社會責任」才是亨利福特的關鍵成功要素。也許亨利福特受其老東家愛迪生(Thomas A. Edison, 1847~1931)的影響,而對「植物研究」產生興趣,他在芸芸眾物中找到「大豆」(Soybean)的特性,發展出能夠用於汽車的材料。我們今日回顧前賢的作為,溫故知新,可以從他們走過的腳步,推測未來當行之路,可能不出幾年就能夠發展出人類買得起的「生物基」系列產品。這幾天「聯合國氣候高峰會」(UN Climate Summit)在格拉斯哥(Glasgow, Scotland)召開,探討如何減少污染性的石化原料使用率,我們的「TES倡議」—以植物取代礦物、以農場取代礦場普獲認同,期望我們的貢獻,能夠達成「淨零排放」(NZE2050)的目標。機會是環環相扣的,期望海島當局這次能夠審慎,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進而再度創造台灣奇蹟。
● 關於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是汽車大王,毋庸置疑。他的經營理念影響全世界,也毫無疑問。但是,君可知,福特也是經歷過挫敗之後,百折不撓,最後才獲得成功。亨利福特於1936年和其長子埃賽爾(Edsel Ford, 1893~1943)創建「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在「教育」方面幫助過許多人學業有成,甚至返回其母國擔任政要;例如前台灣省長宋楚瑜,1967年在美國西岸的加州柏克萊大學取得國際關係碩士學位後,到東岸華盛頓喬治城大學攻讀政治系博士學位,在福特基金會捐款設立的「中國研究資料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工作,收入不菲—據說年薪超過壹萬美元(註1),宋楚瑜得以安心地讀到1974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台擔任行政院長蔣經國的英文秘書。此外,福特基金會於1976年幫助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孟加拉創辦「格拉米銀行」(Grameen Bank),為農村窮人提供小額貸款,尤努斯的「慈善」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註1:1970年在台南永康鹽行購買建廠土地100元/坪,壹萬美元可買
* 培養核心能力
1876年,手錶引起少年亨利福特的興趣,不久就學會了修理手錶,顯示出他在「機械」方面的天賦;同年7月,一位名叫雷登(Fred Reden)的人引進「可攜式蒸汽發動機」(a portable steam engine)到福特成長的迪爾伯恩(Dearborn)鎮,靠著本身的動力在路上行駛。亨利興奮地從父親的馬車上跳下來,雷登讓亨利點火及發動引擎,從而加深了他對「機械工程」的熱愛。亨利福特從此對「引擎」(engine)著迷,15歲就在自家農場裡組裝出一台內燃機;「無馬馬車」的願景在他的心田裡如同一顆不會朽壞的種子,逐漸長成一座鐵杉森林。25年後,亨利福特真的實現了製造「自行推進的車輛」之夢想。
那一年(1876)
然而,亨利並不打算像他父親所期望的那樣耕種土地;反而在接下來的兩年裡研究農業機械,使用「蒸汽機」很有效率地砍伐他和鄰居土地上的木材。1891年9月,即使亨利在自己的農場建造了一座「蜜月」(Honeymoon)小屋之後,克萊拉驚訝地發現亨利想搬到底特律,接受一個月薪40美元的職位,在「愛迪生照明公司」的一個變電站擔任夜間操作工程師。愛迪生照明公司的職位對亨利很有吸引力,因為他將學習到「電氣工程」的知識。到了1892年10月,亨利被指派負責市中心愛迪生照明發電廠的蒸汽機維護,月薪增加至75美元。
經過這段期間的歷練,亨利福特對「汽油發動機」(Gasoline Engine)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並在他的心中勾勒出未來事業的藍圖。1893年的平安夜,他在巴格利大道的租處測試了他的第一台簡單粗製的發動機;克萊拉幫忙滴油,亨利用小引擎運轉了不到一分鐘,因而確定了「汽油發動機」的原理。亨利在愛迪生照明公司的維修職位,讓他有大量的時間來製造及實驗各種汽油發動機。在朋友的幫助下,亨利嘗試了各種發動機設計。反復地修改設計和實驗,亨利福特的第一輛「四輪車」(Quadricycle)於1896年6月在巴格利大道58號後面的木棚中組裝出來。第二輛福特汽車於1898年完工。
* 貴人引荐
1899年夏天,亨利福特應邀參加在紐約曼哈頓海灘舉行的愛迪生照明公司高管會議。在會議上,亨利有機會與大老板愛迪生討論他的「汽油汽車」(Gasoline Automobile)。出人意料的是,一向提倡「電動汽車」(Electric Vehicles)的愛迪生居然一反常態地告訴福特,說:「你的汽油發動機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With your gasoline engine you are heade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這對福特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勵。雖然,仍受雇於愛迪生,並致力於改進車輛,但福特開始認真考慮製造汽油汽車;他發現如果要從事汽車製造業務,需要大量的「金援」(financial help)。底特律市長「梅伯里」(William C. Maybury)將亨利介紹給許多名人;1899年7月,福特有機會駕駛他的「四輪車」,載著底特律的富商墨菲(William
H. Murphy)進行三個半小時,前往法明頓,再經由龐蒂亞克返回底特律共60哩(約96公里)的示範騎行,亨利福特因此獲得了他的第一個有力的金主。
* 底特律汽車公司
* 再度被逐出
經歷過挫敗的亨利福特,相信「賽車」會吸引必要的關注,從而在汽車領域確立自己的地位。在他的一群朋友的兼職幫助下,他日以繼夜地工作。1901年中期,他完成了一款26匹馬力的輕型2缸賽車。據說這輛車的製造成本約為5千美元,其中大部分成本再次由墨菲承擔。1901年10月10日,福特在名為「大角」(Grosse Pointe)的馬術賽道親自駕駛賽車,速度達到每分鐘接近1哩(約
隨著亨利福特的聲望大幅提高,墨菲和底特律汽車公司的其他成員於1901年11 月30日成立了「亨利福特公司」(Henry Ford Company)。福特被任命為首席工程師,擁有公司股份的六分之一(價值約10萬美元)。公司的目標產品是生產「輕型小車」(Lightweight Runabout),售價預計為1千美元。但亨利帶著「賽車熱」,把大部分時間都投注於設計一輛巨大的4缸賽車上。儘管墨菲資助了2缸賽車,但他不希望福特開發更大的汽車;令福特煩惱的是,顯得不悅的金主墨菲請來了頗負盛名的機械專家利蘭(Henry M. Leland)擔任公司顧問。
到了
* 危機變轉機
不過,亨利福特並沒有因此而退縮,反而積極地準備打造新車,以迎接
在
亨利福特、威爾斯和庫森斯全職為福特汽車公司工作,而其他股東則都忙於自己的事業。馬孔森和格雷都沒有參與剛剛起步的「福特汽車公司」的日常活動,他們都需要管理自己的事業。重要的是,用於啟動福特汽車公司的大部分現金是由馬孔森所籌措的。亨利福特的貢獻主要包括「機械、汽車的設計圖和多項專利」。亨利福特的親屬都沒有參與創立福特汽車公司,只有他的一位堂兄(John N. Ford)曾經金援過他。
在第一次股東大會上,律師拉克姆(Rackham a lawyer)被選為會議主席,威爾斯當選為秘書,擬議了公司章程的「附則」,大家一致通過:「章程禁止任何股東在『未經其他股東批准的情況下將股份出售』給任何外部人員,並且只能按照原所有者已擁有的股份比例向原股東提供此類股票。」以保障公司經營的穩定性。
福特汽車公司完成了重整,但一些股東提供了「期票」(promissory notes)而不是現金。1903年6月發薪後,包括亨利、威爾斯和庫森斯,以及7名計時工—每天工作10小時、每週工作6天、每週工資從8美元到18美元不等,公司的現金餘額僅剩「223.65美元」。幸好他們在
有人嘲笑,福特汽車公司的成功是賣煤炭的庫森斯,和不會管理雜貨店的亨利福特之組合體;但庫森斯不只一次宣稱:「亨利福特是一位天才。」今天,有許多故事和例子支持庫森斯先生的觀點。但重要的是,要了解亨利福特的天才和成就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如果沒有這種理解,我們就無法像他那一代人那樣欣賞福特先生的天才。此外,「專利官司」一直困擾著福特汽車公司;因為被公認為成功的汽車製造商,立即遭到許可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抨擊,聲稱根據1895年授予塞爾登(George H. Selden)的專利,福特汽車公司欠他們「每輛汽車的特許權使用費(royalty)」。雖然,包括奧茲莫比爾(Oldsmobile)、凱迪拉克在內的27家知名汽車製造商都在支付每輛車的特許權使用費;但福特汽車公司卻拒絕支付,導致這場官司打了8年,最終福特汽車公司還是勝訴了。
亨利福特在少年時即設想生產一種任何人都能「買得起」(affordable)的產品,他的第一個概念是設計一款「懷錶」,希望每隻售價僅30美分;他估計他每天必須生產大約2千只,或者每年生產超過50萬只,才能滿足這個低價位。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沒有足夠的需求」來維持這種生產規模。即便如此,亨利對「大規模生產和低價」的夢想仍然與他同在,而他的願景的實現,的確改變了人類今天的生活方式。
* 成功後的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的貢獻在於「提供非技術勞力也有機會站上汽車生產線」—在當年汽車屬於高科技領域的時代,福特提供的機會,創造出美國的中產階級,促成美國社會的普遍性繁榮。亨利福特在1908年宣布:「將生產大眾都買得起的汽車。」甫上市的「T型車」即成為市場的新寵,隨著大量的需求,技術工人永遠填補不足需求;1913年時,即使有1萬3千名工人在各種裝配作業中辛勤勞動,仍然供不應求。同時,在高地公園(Highland
Park)工廠的勞動週轉率高達驚人的370%—這意味著工廠中的每個職位,都需要雇用4名員工才能滿足需求,五萬名員工還不敷使用。爰此,福特在1913年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線」(Conveyer),「非技術勞力」也能在線上參與工作。福特把原本需要技術的勞動力細分至很小的單項工作,把許多的單項工作使用「流水線」連接起來,每個作業員只需做簡單而重複的工作,大大地降低對技術勞力的倚賴,同時提高了生產力。
亨利福特提供「每天8小時、工資5美元」的工作是革命性的舉措,媒體批露後成為「震驚全世界的新聞」;世界各地的報紙報導了這個故事。一夜之間,亨利福特成為了世界名人,亨利福特說:「這是我做過最明智的『節省成本』舉措。」(This is the smartest cost-cutting move I ever made) 到了1927年,超過「1500萬輛T型車」出廠,創下汽車史的一項紀錄。重點是,最後售價每輛260美元的T型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例如,農民不再被孤立在偏遠的農場上,農民可以送家人到城鎮,送小孩去讀書,將他們的農產品運送到市場;更重要的是,福特運用T型車的概念生產了小型曳引機,在他的創新之下,為農業生產工具提供動力,促成農場轉型,引發了一場「農業革命」。
亨利福特為了解決員工的溝通問題,在公司裡建立了一所「學校」,在廠內設有教室,員工可以選擇方便的時間進修。學校設立的目的,旨在幫助移民工人學習「會說英語」,同時也幫助他們融入美國社會。這些課程是強制性的,教學方法是通過實例進行的。「教育」是福特的理想之一,他要求教
「創造新工作機會」方面。汽車就像馬一樣也需要餵食,所以發展「加油站」,開闢道路,有了隨時可用的燃料和更好的道路,美國人開著他們的T型車上路了;餐館和汽車旅館開始點綴在風景中,現代「旅遊業」誕生了,並創造了新就業機會。亨利福特的貢獻,不僅在他的工廠裡,而且還支持他的產品創造出衍生性價值鏈,並為使用它們的人服務。亨利福特不斷地實現他夢想中的計畫,他稱之為「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他在胭脂河(the River Rouge)沿岸的工廠建立起「供應鏈」(Supply Chain),將原材料、生產、組裝和運輸等要素集中在最短的區域範圍。此外,他買了一條鐵路,取得了16個煤礦的控制權,購買密西根州上半島的數千英畝林地,建造了一個鋸木廠,建立一支大湖船隊從礦場運來礦石,也收購了一家玻璃廠。最後,他甚至在南美洲建造村莊,試驗了「橡膠種植園」(Rubber Plantations),村莊裡有網格狀的街道、學校、商店和基督教教堂,幫助在亞馬遜雨林土生土長的人實現美國夢。亨利福特建立了一系列小村莊工廠,期望這些小型生產設施成為農民在農忙之餘,能夠為福特汽車生產零組件來增加收入;這些設施今天被稱為「村莊工業」(Village Industries),成為福特試驗各種生產方法和專業勞動力的場所,也是福特試驗水力發電的地方。村莊工業因此成為開放就業,以及現代「孵化器」(incubator)或創業的典範。
* 小結
亨利福特的一生經歷了戲劇性變化的時代:「從內戰到二戰,從燭光到電燈,從農場到工廠,從馬車到汽車。」他在1863年出生時,擔任總統的林肯(Abraham
Lincoln)正在打著美國的南北戰爭(內戰,Civil War);他去世的1947年,是二戰結束後,由杜魯門(Harry Truman)擔任總統,美國充滿「有錢有閒」階級,好萊塢的電影吸引了全世界對美國繁榮的想像。1878年,他15歲時愛迪生發明了電燈;1891年,他27歲時進入愛迪生的公司學習電氣知識,和他原先學得的機械知識結合,成為「機電整合」,而能在一個蛻變的年代,掌握機會,生產大眾買得起的汽車,成為汽車大王。其實福特的創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過幾次的失敗後,獲得益友幫助在1903年再度創辦了福特汽車公司,不到二十年就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廠。「行政管理研究所」的課程中,有特別探討福特的經營術,亨利福特的「裝配線」(Conveyer)大規模作業代替傳統個體手工製作,大幅增加生產速度,是當時我們經常在課程中談論的。由於適當的製造程序,加上「非技術勞力」可參與上線作業,T型車從起初售價3,500美元(同期與之競爭的車型售價通常為5,000~6,000美元),到了1916年,由於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產能擴大,價格已降至2,900美元;1927年更擊穿底價—每輛260美元,生產出人人買得起、用得著的汽車,亨利福特搖身成為全球知名的富豪,但他仍很照顧員工,他認為:「支付員工較高薪酬,可以帶動市場需求。」促進汽車成為普遍化的工具,同時促成普遍繁榮的社會,也是「社會責任」的體現。
福特曾經出版了一本《反吸煙書》,當時吸煙無處不在,而且還沒有廣泛地與健康問題聯繫在一起,這使得福特反對香煙的作法顯得不同尋常。他於1914年向年輕人分發這本名為《反對小白奴的案例》( The Case Against the Little
White Slaver),其中記錄了許多研究人員和名人證明吸煙的許多危險。後來證明福特的主張是對的。
亨利福特是個很懂運用媒體的人,在1914-1924年間,每年十月,他總會和老東家愛迪生,開著大車隊,一路從寒冷的北部跑了2千多公里到南部溫暖的佛羅里達邁爾斯堡度假,團隊成員包括他的得力助手,還有農業經濟學家、人類學家、經濟學家、生態學家、生物科學家、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農村社會學家、社會哲學家、環保主義者和各種獨立學者。他們旅行的名稱「流浪者」(The Vagabonds)簡直是比媽祖遶境還要壯觀;隨著團隊的前進,全國報紙的頭條新聞紛紛湧現:「亨利福特證明他不懼怕工作,修理他損壞的汽車。」(Henry Ford
Demonstrates He's Not Afraid of Work; Repairs His Damaged Car)「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假期大腦」(M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Brains
Off on a Vacation),「睡在星空下的天才」(Genius to Sleep Under Stars)和「產業之王和發明大王付費參觀城市」(Kings of Industry and Inventor Paid City Visit)。專欄裡充滿了故事和瑣事,使得亨利福特的事蹟成為全國的焦點話題。
回顧亨利福特的人生,可以知道他一生84歲的年日,美國有許多的人致力於創造發明,特徵都在於「製造業」,美國社會在這段期間,徹底地改頭換面,從農業社會扶搖直上,成為全球的超級強權。亨利福特希望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不僅可以維持他們的生活,而且還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經濟階層—「小康社會」;他關懷工人的福祉超出了給付工資範圍,這種關懷幫助定義了我們直到今天的「雇傭關係」和福利,也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鐵達尼號》女主角凱特溫絲蕾演過一部《為愛朗讀》的電影,她的角色是生於1920年代卻不識字的女性,她只能找那種「不需要識字」的工作;她如果進入福特汽車的生產線工作,就不必去找集中營的工作,不但可以養活自己,也可以避免發生悲劇。福特為「婦女、盲人和身障的退伍軍人」提供了就業機會,這些群體經由福特的就業計畫,獲得了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工作機會。科技的發展,往往使人原本的技能變得無所用武之地;因此,有必要發明一套「非技術勞力」也能參與的新科技經濟系統,這就是我們在1986年發明「全球通路-TES」的初衷,貢獻給數以億計的創業者有個工具可用,與亨利福特的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新冠之後也被證明是對的。
● 關於大豆
亨利福特在1891~1899年曾經擔任愛迪生照明公司的工程師;換言之,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A. Edison, 1847~1931)是亨利福特的老東家。熱愛發明的愛迪生和小他16歲的亨利福特似乎很有緣,允許福特使用公司的資源研究「汽油內燃機」,應用於商用汽車上面。愛迪生在1885年跋涉兩千多公里,從東北部的紐澤西西桔市(West Orange, NJ)到東南部的佛羅里達邁爾斯堡(Fort Myers, FL)花了2,700美元買下
愛迪生在陽光充足,植物豐富的邁爾斯堡研究植物的工業應用,可能對亨利福特產生了影響,導致福特也帶著他的得力助手來到這裡,研究了許多的植物,最終選澤「大豆」(Soybean)做為研究標的。其實福特也有獲得相當豐碩的成果,汽車上使用的「喇叭」就是大豆的衍生產品。漸漸地,除了「引擎、傳動機構、玻璃和輪胎」之外,幾乎其他部品都可以使用大豆做出來—稱之「天然車」(Natural Car)。可惜,隨著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符合實際的需要,這場「大豆研發之旅」就此告終。亨利福特曾經在二戰之前接受希特勒頒贈「十字勳章」,表揚他對德國工業的貢獻;1998年購買的「福特天蠍星」是德國製的,購買的原因就是「環保車」。顯然,福特德國廠保有當年亨利福特的研發成果,也有能力生產環保車。
出身於農場的亨利福特,擔心農民沒有餘力購買他的汽車和卡車;他說:「如果我們想讓農民成為我們的客戶,我們就必須成為他的客戶。」(If we want the farmer to become our customer, we must became his.) 但是剛剛起步的汽車工業如何使用農作物呢?為了找到答案,福特在密西根州迪爾伯恩(
到1933年,博耶開發了一種用豆油配製的汽車「搪瓷漆」(an enamel paint),到1935 年,他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經由對大豆蛋白施加高壓來製造「塑料」 (plastic)。在整個1930年代,大豆基塑料被用於福特汽車的塑料部件,例如「喇叭按鈕、換檔把手和油門踏板」都用大豆塑料製成。然後,博耶想出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東西:「用大豆塑料板代替金屬板。」(soy-plastic panels to replace metal sheets)
它比鋼製汽車輕30%,據說能夠承受「比鋼大十倍」的衝擊,福特對這項發明大肆宣傳,他拿著斧頭敲擊裝有「豆塑料行李箱蓋」的私人汽車,也邀請旁觀者對他們自己的汽車做同樣的事情,面板經受住了撞擊。亨利福特興高采烈地擦掉西裝上的灰塵,說:「這也是用大豆纖維製成的。」
1941年,福特推出了一款「全身為塑料」的汽車,並預測其結構將成為未來的潮流。塑料機身比鋼製機身輕,不會腐蝕;這項計畫在1942年達到高潮,當時福特為幾乎完全由塑料製成的汽車申請了專利,它還使用「穀物酒精」(乙醇,ethanol)代替汽油。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一切,汽車生產讓位於生產軍事裝備。戰爭還刺激了大量的「石油製造塑料」研究;事實證明,這些比源自大豆的產品更價廉而好用。由於當年「無環保」的想法和顧慮,福特汽車公司再也沒有回到塑料汽車的作法,導致整個計畫停擺。然而,今天使用「大豆塑料」的想法已經復甦。2002年,世界上最大的農業設備製造商之一「約翰迪爾」 (John Deere, 強鹿)公司開始在其「聯合收割機」(Combines)上使用由大豆和玉米聚合物製成的面板;這種新型複合材料非常堅固,重量比鋼「輕25%」,結果是這些機器將「消耗更少的柴油」—這種減少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為柴油會釋放大量「污染物」,完全符合現在英國格拉斯哥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6)談論的「生物燃油」及「生物基原料」議題。原來上個世紀福特和本世紀初迪爾公司都在進行「環保材料」的研究及實驗,就是從今天起全球的未來大趨勢。
科學家們對用「可再生農業資源」,而不是石油製造的燃料的前景感到興奮。其實,德國工程師迪索(Rudoff
Diesel, 1858~1913)在1900年推出他發明的發動機時,他的理想燃料是「花生油」,可惜「粘度」(viscosity)太高了,把發動機粘住了,不得不用石油衍生物—柴油代替。然而,現代化學技術已經可以改善粘度的問題。例如利用「甲醇和氫氧化鈉」處理大豆油等植物油,即能生產可用的「生物柴油」(biodiesel);根據科學家實驗,其「污染遠低於普通柴油」。而且,經由這個製程,即使是用過的餐廳油脂也可以變成燃料。如今,法國規定柴油燃料必須至少含有 5%的生物柴油,美國政府用車有些已經使用「100%大豆」製成的生物柴油。當年亨利福特可能是對的,他預測:「大豆將為農民增加數百萬美元的收入,並為工業提供材料,製造『現在甚至沒人知道』的東西。」(Soybeans will make millions of dollars of added income for farmers
and provide industry with materials to make things nobody even knows about now.)
福特在喬治亞州里奇蒙還有一座「福特植物園」(Ford Plantation),土地廣達
* 美國的大豆
在1920年之前的美國,大豆主要的用途是「飼料」(forage),也是「油、飼料粗粉和工業產品」的來源,很少用作食品。然而,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大蕭條期間(1929~1939),美國遭受乾旱和沙塵暴(Dust Bowl)的地區能夠使用大豆來再生土壤,因為它具有「固氮特性」(nitrogen-fixing properties)。政府鼓勵農場增加產量以滿足需求,亨利福特成為「大豆」的推動者,他研究大豆成為塑料,用於汽車材料,可惜因為石化原料價廉又好用,這個大豆用於汽車的計畫也胎死腹中。1931 年,福特聘請化學家博耶(Robert Boyer)和卡爾弗特 (Frank
Calvert)生產「人造絲」(artificial silk);他們成功地將「大豆蛋白纖維」製成「紡織纖維」(textile fiber),在「甲醛浴」(formaldehyde bath)中硬化或鞣製,並命名為「阿茲龍」(Azlon),只是它從未進入商業市場。「大豆油」被福特用於汽車油漆,以及減震器的液壓油。
「固氮」作用,指將空氣中游離態的氮氣轉化為「含氮化合物」(如硝酸鹽、氨、二氧化氮)的過程。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可經由其體內的「固氮酶」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含氮化合物,約占自然固氮的90%--稱為「生物固氮」;大氣中游離態的氮經過「閃電」等產生含氮化合物—稱之為「氣電固氮」。固氮機制促使植物的菌體將含氮化合物注入到土壤裡,提高其肥沃度。二戰期間,大豆在北美和歐洲變得重要,主要是作為其他「蛋白質食品的替代品和食用油」的來源。在戰爭期間,由於美國農業部推廣的固氮作用,大豆被發現用作肥料對土壤有益。儘管美國在1900年時幾乎沒有大豆的記載,但在二戰期間,豆腐被引入日裔美國人的拘留營裡,並逐漸傳播到主流美食中。許多人投入開發新品種以改善豆油的溫和性,普及了大豆食品;到了公元兩千年,大豆覆蓋了超過7千萬英畝的土地,僅次於玉米,成為美國最大的經濟作物。
* 大豆的歷史
早在文字記載開始之前,大豆就是東亞的重要作物。有證據顯示,中國在公元前 6千年前就馴化了大豆,作成各種的食品,例如豆腐和豆漿。《大蘇聯百科全書》聲稱「大豆種植」起源於大約5千年前的中國。周朝(1046-256 BC),大豆成為一種重要的農作物。日本最早的大豆文獻記載於公元712年完成的經典《古事記》。相傳1405-1433年間,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把大豆帶至東亞地區、印度、阿拉伯半島,甚至到達東非各地。到了17世紀,來自歐洲的商人經由與遠東的貿易,大豆及其產品也在亞洲進行交易。到了18世紀,大豆從中國傳入美洲和歐洲。文獻顯示,前東印度公司水手鮑文(Samuel Bowen)與弗林特(James
Flint)一起訪問了中國,弗林特是中國當局合法允許學習中文的第一位英國人,鮑文於1765年將大豆送給楊格(Henry Yonge),楊格首次用中國的大豆種子在北美的喬治亞州斯基達韋島(Skidaway Island, Georgia)種植了第一批「新世界大豆」作物;鮑文可能使用弗林特的資金,在喬治亞州薩凡納(Savannah)附近種植大豆,並製作醬油出售給英國。儘管大豆於1765年被引入北美,但在接下來的155年中,種植該作物的主要用途在於當作飼料。
莫爾斯(William
Morse)被認為是美國現代大豆農業之父,他和派柏(Charles Piper)博士在1910年將一種不為人知的東方農作物變成了美國的「金豆」(Golden Bean),成為美國最大的農作物之一,也是最有營養的作物之一。奧斯本(Thomas Osborne, 1859~1929)博士是一位美國的生物化學家,他與孟德爾(Lafayette Mendel, 1872~1935)在1913年一起發現了「維生素A」;經過他們的研究,證明大豆種子的營養價值可以通過烹飪或加熱來提升,大豆才從農場動物飼料變成了人類食物。美國土壤科學家麥克朗(Andrew McClung)博士在1950年代初期指出,透過土壤改良,「巴西」的塞拉多(Cerrado)地區可以種植大豆。1973年6月,期貨市場錯誤地預警大豆將嚴重短缺時,尼克森政府對大豆出口實施了禁運;日本買家覺得不能依賴美國供應,於是在巴西大量種植大豆,這導致巴西在2020 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產量達1.31億噸,美國成為第二名。如今,大豆已經是美國、巴西、澳洲、阿根廷、印度和中國的主要作物。
不過,「綠色和平組織」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等環保組織的報告指出,巴西大豆種植持續擴增,鼓勵進一步砍伐森林,可能已經摧毀了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大片區域。儘管亞馬遜實行「大豆禁令」(Soy Moratorium),但考慮到其間接影響,種植大豆繼續在砍伐森林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用於種植大豆的土地繼續增加。大約五分之一的森林砍伐可歸咎於擴大土地用途以生產油籽,主要用於生產大豆和棕櫚油,而牛肉生產的擴大佔41%。砍伐森林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全球對肉類的需求」,全球約80%的大豆作物用於飼養牲畜—這反過來變成需要大片土地來種植牲畜飼料作物。
* 大豆的用途
大豆目前是全球重要的農作物,大豆種子含有18-19%的油,提供油和蛋白質。在美國,為了從種子中提取大豆油,必須將大豆破碎,調整水分含量,滾成薄片並用「商用己烷」(commercial hexane)進行「溶劑提取」(solvent-extracted);然後將油精煉及混合,以作為不同的應用。還有烤出蛋白質含量50%的脫脂豆粕,用於動物飼料—例如雞、豬、火雞的大規模工業化養殖。
此外,進行「氫化」(hydrogenated),氫化的液態豆油出口到國外,當作「植物油」出售,或用於各種加工食品之中。氫化的程序,先在植物油中加入「鎳金屬微粒」,然後加熱到攝氏二百度,並保持六小時,同時用高壓泵往油液中注入「氫氣」。氫分子與不飽和脂肪分子中的「碳碳雙鍵」發生加成反應,而變成「飽和脂肪」,形成「氫化脂肪」。其中的飽和脂肪的分子結構同「天然動物脂肪」相同。氫化過程會改變脂肪的分子結構,其優點為「油更耐高溫」,並且「延長保存期限」,但同時也會因為「不完全氫化」而產生「反式脂肪」,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大豆是必需營養素的豐富來源,每份
大豆可以加工成與許多其他食物相似的質地和外觀。大豆的傳統未發酵食品用途包括豆漿,豆腐和豆腐皮是用豆漿製成的。發酵豆製品,包括醬油、豆瓣醬、納豆和豆豉。大豆的紋理植物蛋白(TVP, textured vegetable protein),是乳製品和肉類替代品的成分。大豆製成乳製品替代品,包括豆奶、人造黃油、大豆冰淇淋、大豆酸奶、大豆奶酪和大豆奶油奶酪等。「大豆嬰兒配方奶粉」(Soy-based infant formula, SBIF) 以粉末、即食和濃縮液體形式出售,是提供給非嚴格母乳餵養的嬰兒,它對於對巴氏殺菌牛奶蛋白過敏,或接受純素飲食(vegan diet)的嬰兒很有用。近年來,大豆成為肉類替代品—例如「素食漢堡」的主要成分,形成時尚。脫脂豆粕是動物飼料和許多包裝食品的重要且廉價的蛋白質來源。自2001年以來,大豆也被用作製造伏特加酒品的發酵原料。此外,可溶性大豆多糖應用於「乳酸菌」、速食麵,以及糕點和麵包的烘焙上,也獲得不錯的業績。
大豆的工業用途,包括油、塑料、樹脂、墨水、蠟筆、溶劑、肥皂、化妝品和服裝。豆油是美國生物柴油的主要來源,佔國內生物柴油產量的「80%」。福特在公關廣告中指出,1935年超過5百萬英畝(2萬平方公里)土地用於在美國種植大豆。1936年,福特汽車公司開發了一種方法,將大豆和纖維卷在一起製成液態—稱之為「湯」(soup),然後將湯成型為汽車的各個零件,從「分配器蓋到儀表板上的旋鈕」(cap to knobs),進而應用這些材料開發出引擎蓋和車體。
● 我們的研究
衛生福利部於2016年發布訂定《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規定自
我們曾經輔導食品工廠自動化,發現大豆在破碎的過程會產生粉塵,沾在眼球會傷害「視網膜」,嚴重者可至失明的程度,可是卻「沒有文獻」記載—這是必須注意之處,操作人員的護目鏡必須全程戴著,以防止悲劇的發生。而且,1970年代「大豆沙拉油」的生產廠商大肆廣告其「清清如水」的豆油產品,強力攻擊「豬油」,指稱豬油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大豆沙拉油就是「救世主」;然而,經過四十多年後,可以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先父郭坤成也是莫名其妙地暴斃。而每次吃「大豆沙拉油」炒過的菜餚就渾身發癢,口乾舌燥,渾身不舒服。檢閱衛福部的公告之後,改食用天然的奶油,反而無恙。散發劣質意識者雖然已經作古,但是其遺害仍然存在。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對一項為期十年的「大豆蛋白益處」研究的回顧,得出的結論是:「豆製品因為含有不飽和脂肪、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而飽和脂肪含量低,應該對心血管和整體健康有益。」但「不推薦」 (not recommend)補充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審查小組還發現,大豆異黃酮「並未被證明」可以減少絕經後的「潮熱」(hot flashes),被聲稱有助於預防乳腺癌、子宮癌或前列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存在著疑問。
引領亨利福特進入「植物圈」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在1931年辭世之前還在研究植物的工業應用,到了他生前最後的幾個月,才把植物研究移交給美國農業部,沒聽過他因用腦過度而「失智」的說法。然而,20世紀被公認最聰明的兩位政治人物,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W. Reagan, 1911~2004)和英國首相
我們研究發展新晶片時,曾經在安康實驗室應用「SCF」(Supercritical Fluid)萃取法,提煉麻努卡樹的「類黃酮素」(Flavonoid),也作過許多植物的實驗;當然,大豆是其中之一。首先,把大豆原料破碎為約
KSI科學中心曾經在美國買了一座木材廠,其中有各樣的設備,把原木刨皮製作三夾板,把樹皮粉碎製成木漿,把木屑碳化精製成「纖維」。亨利福特除了鍾愛汽車工業之外,對於工程應用材料也深感興趣,所以也投資木材廠,研究可能的衍生產品及其用途,他的親戚金斯福德(E.G. Kingsford)曾經購買福特的木屑製作煤球—在瓦斯爐未普及之前,也是一項大事業。而植物中的「纖維素」(cellulose)是有機化合物,其功能是構成植物的支持組織,也許大豆含有「37%纖維素」是亨利福特感興趣的關鍵因素。天然纖維素在加熱的條件下,會被酸水解,可用來作為造紙的原料,也可被用於「塑料、電工、炸藥」及複合材料等高科技器材方面。現在正在英國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6)探討發展「新興科技」時指出,相關可再生能源技術仍在開發中,包括「纖維素乙醇」(cellulosic ethanol)等技術,具有與其他可再生能源技術相媲美的潛力,但其成果仍取決於吸引投入更多的研發資金。
愛迪生曾經試驗過竹片,將其纖維碳化,撚成絲狀,成功製成「白熾燈」,透過通電,產生「電阻」使精細的絲線加熱至白熾,外圍罩著「玻璃」成為燈泡,把燈絲保持在真空,或低壓的惰性氣體之下,作用是防止燈絲在高溫之下氧化,成為會發光的燈,故俗稱「電燈」;後來,愛迪生為了延長白熾燈的壽命,改用鎢絲。惟從此「碳素纖維」在人類的科技史裡佔有重要的地位,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現在的碳素纖維,具有高強度、不易變形的高模數(high modulus)、比重小、耐疲勞、耐燒蝕(flameresistance)及「導電」(electrical)等優良特性。可與樹脂、金屬和陶瓷等製成各種「複合材料」,應用於「航太、軍事、汽車、化工、電子、原子能、運動器材、醫療器材」,甚至於環保資源等領域上。
由於精密加工技術的進步,許多「植物纖維」經由成分或結構的改質,不斷的被研發出具有綜合特性的新纖維來,例如阻燃纖維、抗菌纖維、抗紫外線纖維、抗靜電纖維、防蚊纖維、消臭纖維及奈米纖維(nano-fiber)—係指纖維直徑小於100nm的超微細纖維(1nm=10
多年前,訪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時,他提起東西方殖民政策的差異。他說:「西方國家往往會在殖民地推廣種植商業植物,以供出口獲取暴利—例如法國在越南種植『橡膠』,英國在馬來西亞生產『棕櫚油』等等,肥了自己,卻造成殖民地農民的貧困。但是日本在台灣卻是『全面性的農業政策』—包括建造水庫、灌溉系統和綜合考量農作物的生產,造成許多人因農致富。」提及1965-1968年他到美國康乃爾大學讀博士之前,就已經把博士論文的材料都搜集妥當,也想好論文名稱「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農工部門之資本移動—1895~1960年台灣個案研究)。李前總統說:「我自己建立了一個『模型』(Pattern),獲得了『美國農業經濟學會』的年度最佳論文獎。」他強調:「農業發展『並非直線式』,更不是階段性的,而是循環式的,與『永續發展』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台灣不應該任由十幾萬公頃的珍貴土地廢耕,而是應該種植有用的植物才對---」今天仍在格拉斯哥舉行的COP 26,主題仍是圍繞著「淨零排放」,為達2050年的目標,勢必要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農業發展」;就像愛迪生和亨利福特,即使在發明和工業有很大的成就,他們仍然醉心於「植物」的研究發展,也取得了實際的成果。
● 結語
「台灣人的悲哀」是李前總統登輝先生說的話,意思是指台灣人生長於「海島」,雖然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里,卻不可以有「飄流思想」,否則很容易迷失自己。今天COP 26如火如荼地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196個締約國(Parties)加上3個地區的觀察員都有公私部門的人員參加盛會,討論未來綠色能源的議題。「保留核能、停建燃煤電廠」普獲認同,海島居然還有人以「核能禍延子孫」誆騙無知—不知他們拿著手機都是在看什麼?檢閱文獻發現,2016年起,台灣自美國進口的大豆,從140萬噸增加到360萬噸,全部是基改大豆。如前所述,大豆是「素食者」的主要蛋白質和營養素來源,真的為素食者感到擔心。
此外,先父在1966年因匪諜案被惡意逮捕,為了養活一家九口,我每天必須跑很多地方,所以他留下來的那台「摩托車」就成為我的神行利器;當年都是在附近的私人油行加的油,很多是自製的植物油,濃度和黏度很難保持在「
今天COP 26正如火如荼地在格拉斯哥對話當中,他們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旗艦報告》(Flagship Report 2021)熱烈地討論「如何取得可再生能源」?認為「可再生能源」是人類有生之年都不會耗盡的能源,可用數百年甚至千年的;因此督促各國政府推動「增加再生能源」的立法,祭出政策獎勵措施和鼓勵商業化,期望政府關注和財政支持。那麼,企業就會利用「大豆、玉米,甘蔗」等農作物生產生物燃料;農作物會持續生長,不會被耗盡,取用不竭。舉上述的「碳素纖維」為例,現代加工技術已經可能把精細度做到人髮的十分之一,只要利用植物的特性集成束狀,就能擁有比金屬高上十倍的「拉伸強度」(tenacity),普遍應用於生活的各個角落,帶動無限的商機—包括植物的應用和新興機械的發展。這是海島當局無緣參加COP 26必須高度關注的重大趨勢。本文會析探「亨利福特」與「大豆」的關聯性,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把「台灣人的悲哀」轉化為「台灣人的機會」。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為APEC領袖會議代表。
參考文獻: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2006.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Individuals
Seeking Fellowships. Ford Foundation. [
Ford
& Crowther 1922, pp. 18,65–67.
Ford
& Crowther 1922, pp.
275–276.
"Fort Myers Museums,
Attractions, Things to do | Edison Ford Winter Estates".
Seibert, David. "Henry
Ford at Richmond Hill". GeorgiaInfo: an Online Georgia Almanac.
Digital Library of
"Home".
The Ford Field & River Club. Retrieved July 29, 2021.
The Case Against the Little
White Slaver
"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 Visionaries on Innovation". www.thehenryford.org.
Retrieved October 22, 2017.
"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begins experimental project with Henry Ford – July 19,
1942". HISTORY.com. Retrieved October 22, 2017.
"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Examining Soy Fiber, Soybean Laboratory at Greenfield
Village, 1939". www.thehenryford.org. Retrieved October 22, 2017.
"Cornell
alumnus Andrew Colin McClung reaps 2006 World Food Prize".
news.cornell.edu – Cornell Chronicle.
"Policy Pennings, by
Daryll E. Ray, Agricultural Policy Analysis Center". www.agpolicy.org.
RetrievedDecember 7, 2019.
Brasil deve colher 131 milhões de
toneladas de soja na safra 2020/21, aponta USDA
"Livestock's long
shad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 www.fao.org.
Retrieved January 15, 2016.
Shurtleff, William; Aoyagi, Akiko. 2013.
History of Whole Dry Soybeans, Used as Beans, or Ground, Mashed or Flaked (240
BCE to 2013).
Jump
up to:a b c d e f g Lee,
Gyoung-Ah; Crawford, Gary W.; Liu, Li; Sasaki, Yuka; Chen, Xuexiang (November
4, 2011)."Archaeological
Soybean (Glycine max) in East Asia: Does Size Matter?". PLOS ONE. 6 (11):
e26720.Bibcode:2011PLoSO...626720L.doi:10.1371/journal.pone.0026720. PMC 3208558.PMID 22073186.
Stark, Miriam T. (April 15, 2008). Archaeology
of Asia. John Wiley & Sons. p. 81. ISBN 9781405153034. RetrievedApril
18, 2017.
"Soybea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RetrievedFebruary 18, 2012.
"History of
Soybeans". Soya – Information about Soy and Soya Products.
Retrieved February 18, 2012.
Jump
up to:a b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e By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p. 48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ed. A. M.
Prokhorov (New York: Macmillan,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1974–1983) 31
volumes, three volumes of indexes. Translation of third Russian edition
of Bol'shaya Sovetskaya Entsiklopediya
Siddiqi, Mohammad Rafiq
(2001). Tylenchida: Parasites of Plants and Insects.
"Soy
Bean Soup is Pressed into Auto Parts". Popular
Mechanics. 64 (4): 513. April 1936. ISSN 0032-4558.
Hymowitz, T. (October 1, 1970). "On
the domestication of the soybean". Economic Botany. 24 (4):
408–21.doi:10.1007/BF02860745. ISSN 0013-0001.S2CID 26735964.
Roger Boerma. "Another
First for Georgia Agriculture"(PDF). caes.uga.edu. Georgia
Soybean News. p. 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September 23, 2015.
"Soybeans
planted first in Georgia". Google News Archive. The Rockmart
Journal. August 21, 1994.
Eat Your Food!
Gastronomical Glory from Garden to Gut: A Coastalfields Cookbook, Nutrition
Textbook, Farming Manual and Sports Manual. Coastalfields Press. April 2007. ISBN 978-0-9785944-8-0.
Retrieved May 4, 2013.
Jenkins, David J.A.; Mirrahimi, Arash; Srichaikul, Korbua; Berryman,
Claire E.; Wang, Li; Carleton, Amanda; Abdulnour, Shahad; Sievenpiper, John L.;
et al. (December 2010). "Soy
Protein Reduces Serum Cholesterol by Both Intrinsic and Food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NSRL :
About Soy". November 22, 200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November
22, 2003.
Shurtleff, William; Aoyagi, Akiko
(2010). History of
Soybeans and Soyfoods in Canada (1831–2010).
Hymowitz, Theodore (February 20,
2018). "The
Kunitz Soybean Variety". uiuc.edu.
"Scientists
create new low-allergen soybean".illinois.edu.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ne 5, 2015.
Shurtleff, William; Aoyagi, Akiko
(2004). "William
J. Morse and Charles V. Piper". soyinfocenter.com.
"William J. Morse – History
of His Work with Soybeans and Soyfoods (1884–1959) – SoyInfo Center".
soyinfocenter.com.
Piper,
Charles V.; Morse, William J. (1923). The Soybean.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Publications.
"How
Soybeans Became Ubiquitous". Bloomberg News. Retrieved December
7, 2019.
Joe Schwarcz (2004). The Fly in
the Ointment: 63 Fascinating Commentaries on the Science of Everyday Life.
ECW Press. p. 193. ISBN 978-1-55022-621-8.
Retrieved May 4, 2013.
"Soy
Bean Soup is Pressed into Auto Parts". Popular
Mechanics. 64 (4): 513. April 1936. ISSN 0032-4558.
World
Food and Agriculture – Statistical Yearbook 2020.
Cattelan, Alexandre José; Dall’Agnol,
Amélio (January 1, 2018). "The
rapid soybean growth in Brazil". OCL. 25 (1):
D102. doi:10.1051/ocl/2017058. ISSN 2272-6977.
"OEC - Soybeans (HS92:
1201) Product Trade, Exporters and Importers". oec.world.
Retrieved May 17, 2020.
Ritchie, Hannah (February 9, 2021). "Drivers of
Deforestation". Our
World in Data. Retrieved March 20,2021.
Liotta, Edoardo (August 23, 2019). "Feeling
Sad About the Amazon Fires? Stop Eating Meat". Vice.
RetrievedAugust 25, 2019. So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tein in animal
feed, with 80 percent of the world’s soybean crop fed to livestock.
Sacks, F.M.; Lichtenstein, A.; Van Horn,
L.; Harris, W.; Kris-Etherton, P.; Winston, 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utrition Committee (February 21, 2006). "Soy Protein,
Isoflavone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ce
Advisory for Professionals from the Nutrition Committee". Circulation.
113 (7): 1034–44.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6.171052.
PMID 16418439.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6304796
(VAM)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20030197061
(Shopping System)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08/k-horn-science-inc.html
(K-Horn Science Inc.的由來)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20.html
(社會責任宣言)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html (郭立昌論醣烴之爭)
https://plckbooks.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html
(從精密工業到微奈米科技)
https://klcpcm.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html
(動力晶片的發明)
https://ldinvention.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html
(丁玲虹發明的非現金交易制度)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1/03/325.html
(會說話的芭比)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05/pm.html
(空氣有毒)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09/910.html
(超然自在,Transcendence)
https://pklchealth.blogspot.com/2021/09/915.html (保護海馬體--Hippocapus)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09/923.html
(神奇的植物)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1/09/928.html
(植物的零污染經濟)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1/09/tes.html (關於投資TES)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10/1004.html
(莊子的生物觀)
https://pklchealth.blogspot.com/2021/10/1005.html
(你會失眠嗎?)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10/1007.html
(TES 倡議)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10/1017.html
(愛迪生,Thomas Edison)
https://ldinbooks.blogspot.com/2021/10/1021.html
(丁玲虹與TES倡議)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1/10/1023.html
(知足者富)
https://epforworld.blogspot.com/2021/11/1101.html (UN氣候峰會開鑼)
https://lindadin90.blogspot.com/2021/11/1101.html
(全球通路-TES)
https://epforworld.blogspot.com/2021/11/1104.html (十一月鳳凰花開)